相信大家在日常驗光過程中,給患者進行試鏡架試戴看是否舒適,這個試鏡架的使用與操作,你們作對了嗎?你們遇見過,試鏡架不是很清楚,但配好眼鏡后,視力上升很多?試鏡架很舒適,但做成眼鏡后,投訴多嗎?見過試鏡架視力好,但做成眼鏡后,視力還不如試鏡視力嗎?試鏡架時,散光沒有不適,但配好后,總問題多多?變形也不少?還有很多很多……

試鏡在我們驗光過程中,十分重要,沒有正確科學合理的試鏡過程,得不到良好的配鏡效果。
試戴鏡試鏡架原則:以最小有效屈光度放于最貼眼的位置。這句話十分重點,它包含了很多光學與鏡片的設計原則。只要你操作錯了,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首先,試戴鏡片是否加膜?在國外或是國內高檔驗光場所,所用的試戴片都是加膜的,不知道你所用的是否加了膜?如果您的試鏡片沒有加膜,那單片1.53折射率的試鏡片,透光率最多約88%,透光率不高,當有兩片以上試鏡時,透光率低于78%,如三片就只有68%,這樣看物體暗很多。配好的眼鏡如有加膜,透光率一般都在95%以上。

每一片試鏡片在光學屈光度上都有標準的誤差,度數越高,誤差率越大,當兩片組成一個新屈光度時,如是屈光度相近,那誤差率是最大的時候,所以兩片組成一個新的屈光度時,要以最大有效的度數與最小有效度數組成才是最科學最少誤差率。
其次,我們說一下有個案例:+2.00DS/+2.00DC×90°我們用+2.00DS與+2.00DC試鏡片測試視力時,矯正的視力為1.2,如我們用+4.00DS/-2.00DC×180°,我們用+4.00DS與-2.00DC試鏡片測試視力時,矯正視力為0.9,最后,我們配好的鏡片,也就是矯正視力為1.0視力而已。這樣案例也不少見,幾乎在兒童測試時,最為明顯。為何會這樣?
目前除非你定制專門的前表面散光表面,不然,幾乎所有的鏡片,都是后表面為散光面,也就是說,把散光的柱鏡表面作在鏡片的內表面里,所用的散光都是負散。包括正球鏡與正散光鏡片,都是把散光表面作到后面,所以都要變成負散后,廠家才有模具制作出來。所以做出來的普通鏡片都是以負散,所以在試鏡時,請用負散才能得到比較真實的試鏡效果。由于內表面不是一個球鏡,而是這個負柱面,在對比視力測試中,后表面直接影響到對比視力。后面表如球面的對比視力佳,正柱面再差些,負柱面最差。由于沒有前表面正柱面,只有后面負柱面,所以出來的鏡片的對比視力就差些。

最后,如聯合度數超過4D時,就要用到最里面的槽,由于頂點距離的問題,這樣會更真實的反應試鏡時,所表現的視力與感覺。
總結,試鏡試戴過程是為了以后配好眼鏡更好舒服與適應,所以試鏡試戴過程超接近配好的眼鏡越好,我們努力把配好的鏡片與試鏡試戴感覺一樣,最為合理,所以我們在試鏡試戴一定要遵守插片原則:以最小有效屈光度放于最貼眼的位置。
為了更好的理解我所說的原則,我們給典型幾個案例分拆,我們先定義一下試鏡架的位置,如圖:

圖中所畫,ABCD三個槽,就是我們平時插片所用試鏡片位置。
例一:
+2.00DS/+2.00DC×90°
由于沒有正散,換算成:+4.00DS/-2.00DC×180°,聯合沒有超過4D,所以A槽可用也可以不用,問題不大,那么B槽應該是-2.00DC,C槽為+4.00DS,才是正確的試鏡試戴。如用A槽,就是-2.00DC,B為+4.00DS。
例二:-1.00DS/-2.50DC×45°
由于原則最小有效度數,這個處方最小的有效度數為:-2.50DC,因為-2.50DC的有效度數為一半,也就是-1.25D,那么,比-1.00D要小,所以這時,我們應該把-2.50DC插在最里面才是正確的。A槽可用可不用,因聯合度數沒超4D。B為-2.50DC,C為-1.00DS。
例三:
-7.75DS/-3.75DC×135°
由于沒有-7.75DS與3.75DC,我們要分解為:-7.50DS、-0.25DS、-3.50DC、0.25DC。讓我們從中選出最小有效度數分別是:A為-7.50DS、B為-3.50DC、C為-0.25DS、D為-0.25DC。由于頂點距離小了,可能試鏡時,會感覺更亮些,更清楚些,這樣的感覺跟加了膜后增加透光率所變化的感覺相差不大,所以這樣更接近配好的眼鏡感覺。
例四:
-3.50DS/-2.00DC×85
由于聯合度數超過4D,所以要用A槽,A為-3.50DS,B為-2.00DC。
